景点特色
文开书院
武庙、文昌祠、文开书院三座建筑物一字排开相邻,清道光4年(1824)鹿港海防同知邓传安倡议兴建书院,泉厦八郊商绅捐资响应,至道光7年(1827)完成书院的建 筑。名为「文开书院」,系为纪念明末儒者沈光文,沈光文,字「文开」。
民国64年197512月9日书院遭到回禄之灾,正殿及后殿受损,并波及文昌祠,使书院一度荒废。民国74年1985经指定为第三级古迹,由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修复,恢复文开书院的建筑风貌。民国88年1999九二一地震,文开书院再度受损,历经数年的重修,于民国94年2005完成修复。
文祠、武庙
鹿港文祠即为文昌祠,与文开书院相邻。清嘉庆16年(1811)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出俸禄倡建文祠、武庙,由士绅陈士陶负责文昌祠的兴建,苏云从负责武庙的兴建。
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,武庙主祀关圣帝君。鹿港的文人曾于文昌祠内成立「拔社」,是鹿港早期的义学与诗社,文昌祠亦成。
光复后,文祠、武庙成为驻军军营,民国64年1975文祠遭回禄之灾,建筑物受损,民国74年1985由政府依原貌重修。民国88年1999九二一地震,文开书院与文祠武庙再度受损,民国91年2002再度重修,至民国94年2005完成修复。
文昌祠为二进一院的建筑,前方有一座水池,称为泮池。昔时,古人应试及第,需至文昌祠祭祀,循古礼于泮池边摘取芹叶,插于帽缘,故考取秀才功名者,又称「入泮」。
三川殿内有二块碑文,分别是清嘉庆24年(1819)「重修文武两祠碑记」及清光绪8年(1869)「重修文祠碑记」碑文,是文昌祠、武庙的重要文献。文祠与武庙之间,有一口井水,称为「虎井」,其水质甘美,故有「蓬莱第一泉」之称。
武庙曾于清嘉庆24年(1819)、清咸丰4年(1854)、清光绪7年(1881)曾重修,目前正殿内有嘉庆16年(1811)「藻耀海天」与咸丰4年(1854)的「峻极于天」匾,是武庙的重要文物。武庙的三川殿并无门神彩绘,符合官祀庙宇的风格。武庙正殿前有一口古钟,系昭和5年(1930)由鹿港士绅黄礼永、许梅舫等士绅所敬献,是武庙的重要文物。
民国64年197512月9日书院遭到回禄之灾,正殿及后殿受损,并波及文昌祠,使书院一度荒废。民国74年1985经指定为第三级古迹,由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修复,恢复文开书院的建筑风貌。民国88年1999九二一地震,文开书院再度受损,历经数年的重修,于民国94年2005完成修复。
文祠、武庙
鹿港文祠即为文昌祠,与文开书院相邻。清嘉庆16年(1811)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出俸禄倡建文祠、武庙,由士绅陈士陶负责文昌祠的兴建,苏云从负责武庙的兴建。
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,武庙主祀关圣帝君。鹿港的文人曾于文昌祠内成立「拔社」,是鹿港早期的义学与诗社,文昌祠亦成。
光复后,文祠、武庙成为驻军军营,民国64年1975文祠遭回禄之灾,建筑物受损,民国74年1985由政府依原貌重修。民国88年1999九二一地震,文开书院与文祠武庙再度受损,民国91年2002再度重修,至民国94年2005完成修复。
文昌祠为二进一院的建筑,前方有一座水池,称为泮池。昔时,古人应试及第,需至文昌祠祭祀,循古礼于泮池边摘取芹叶,插于帽缘,故考取秀才功名者,又称「入泮」。
三川殿内有二块碑文,分别是清嘉庆24年(1819)「重修文武两祠碑记」及清光绪8年(1869)「重修文祠碑记」碑文,是文昌祠、武庙的重要文献。文祠与武庙之间,有一口井水,称为「虎井」,其水质甘美,故有「蓬莱第一泉」之称。
武庙曾于清嘉庆24年(1819)、清咸丰4年(1854)、清光绪7年(1881)曾重修,目前正殿内有嘉庆16年(1811)「藻耀海天」与咸丰4年(1854)的「峻极于天」匾,是武庙的重要文物。武庙的三川殿并无门神彩绘,符合官祀庙宇的风格。武庙正殿前有一口古钟,系昭和5年(1930)由鹿港士绅黄礼永、许梅舫等士绅所敬献,是武庙的重要文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