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點特色
文開書院
武廟、文昌祠、文開書院三座建築物一字排開相鄰,清道光4年(1824)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,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,至道光7年(1827)完成書院的建 築。名為「文開書院」,係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,沈光文,字「文開」。
民國64年197512月9日書院遭到回祿之災,正殿及後殿受損,並波及文昌祠,使書院一度荒廢。民國74年1985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,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修復,恢復文開書院的建築風貌。民國88年1999九二一地震,文開書院再度受損,歷經數年的重修,於民國94年2005完成修復。
文祠、武廟
鹿港文祠即為文昌祠,與文開書院相鄰。清嘉慶16年(1811)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出俸祿倡建文祠、武廟,由士紳陳士陶負責文昌祠的興建,蘇雲從負責武廟的興建。
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,武廟主祀關聖帝君。鹿港的文人曾於文昌祠內成立「拔社」,是鹿港早期的義學與詩社,文昌祠亦成。
光復後,文祠、武廟成為駐軍軍營,民國64年1975文祠遭回祿之災,建築物受損,民國74年1985由政府依原貌重修。民國88年1999九二一地震,文開書院與文祠武廟再度受損,民國91年2002再度重修,至民國94年2005完成修復。
文昌祠為二進一院的建築,前方有一座水池,稱為泮池。昔時,古人應試及第,需至文昌祠祭祀,循古禮於泮池邊摘取芹葉,插於帽緣,故考取秀才功名者,又稱「入泮」。
三川殿內有二塊碑文,分別是清嘉慶24年(1819)「重修文武兩祠碑記」及清光緒8年(1869)「重修文祠碑記」碑文,是文昌祠、武廟的重要文獻。文祠與武廟之間,有一口井水,稱為「虎井」,其水質甘美,故有「蓬萊第一泉」之稱。
武廟曾於清嘉慶24年(1819)、清咸豐4年(1854)、清光緒7年(1881)曾重修,目前正殿內有嘉慶16年(1811)「藻耀海天」與咸豐4年(1854)的「峻極于天」匾,是武廟的重要文物。武廟的三川殿並無門神彩繪,符合官祀廟宇的風格。武廟正殿前有一口古鐘,係昭和5年(1930)由鹿港士紳黃禮永、許梅舫等士紳所敬獻,是武廟的重要文物。
陳聿展/拍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