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點特色
清道光19年(1839)日茂行林家及地方士紳自泉州永寧(鼇城)恭請城隍至鹿港建廟,由於永寧城隍廟稱為「鼇亭宮」,鹿港城隍廟亦沿用祖廟「鼇亭宮」為廟名。正殿主祀城隍,城隍受封為「忠佑侯」,神龕上方「燮理陰陽」匾,訴說城隍爺職責掌管陰陽兩界。
清道光28年(1848)彰化、鹿港地區發生地震,城隍廟嚴重受損,遂由地方士紳倡議重修,道光30年(1850)完成修護。目前,廟內右側牆面有一塊「重修鹿港城隍廟」碑,是當時重修廟宇時,官員、船戶、鋪戶、郊商的捐題緣金碑,是城隍廟的重要史料。
鹿港於昭和8年(1933)實施市區改正,拆除鹿港不見天街,鹿港城隍廟的廟埕、三川殿均遭拆毀,僅存拜殿、正殿及後殿。
光復後,民國47年(1958)曾重修廟宇,民國74年(1985)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跡,民國84年(1995)由政府出資進行修復,並重建三川殿建築,民國84年(1995)完成。此次修復,三川殿木門屏窗堵雕刻,是薪傳獎施鎮洋的作品,極具藝術價值。
城隍廟為二進一院的建築,分別為三川殿、正殿與後殿。城隍廟內有一面算盤與銅鏡,象徵城隍爺以算盤算計士民在陽世的功過,銅鏡則有「善惡分明」之意。